close

雅文聽語文教基金會南區中心主任  李曉芸


    前幾天,女兒分享一段影片給我看,畫面中的主要人物是職棒選手鄧志偉,影片中,他和宇翔進行著一問一答的對話。

這是一段非常了不起的影片,因為畫面上一大一小的兩個人都有聽覺障礙,是我們認知中的聽障人士。小宇翔提問時口語清晰,令人驚奇:聽損兒怎麼能夠如此清晰的口語表達呢?自小有聽覺障礙的人,不是都得學手語或讀唇語來溝通嗎?


    我女兒自小就有聽覺障礙,但整個成長過程也幾乎用口語和人互動溝通。我女兒可以,小宇翔可以,任何一位聽損兒都可以學習口語溝通,如果我們給予聽損兒童機會的話。

    這樣的機會是肇始於「雅文」的,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雅文聽語文教基金會。

    走過25個年頭的「財團法人兒童雅文聽語文教基金會」,已經協助過5000名以上的聽損兒童,使他們建立了不同於一般聽覺障礙孩子的聽與說能力,而在我身邊的女兒,現役聽奧標槍國手許安誼,就是其一的受益者。她在大學時期就開始接受不同機關學校的邀請,分享她的成長過程,演講全程沒有手語翻譯,純然用口語方式來進行演講。她能夠無所畏懼的使用口語去表達自己,完全是因為在她幼年的時候,有幸接受雅文聽語文教基金會的口語訓練課程。

如今的「雅文」,每年服務超過六百位的聽損兒童,都是仰賴基金會各分區中心的聽覺口語師耐心與專業的指導,沒有這批優秀的聽覺口語指導老師,平心而論,在台灣,應該就看不到能用口語表達的聽障人士精彩的演講了。

而這批優秀的聽覺口語老師團隊中,首推南區中心的李曉芸主任,最具代表性。

 

 

    大學一畢業、初出社會的曉芸主任(以下簡稱曉芸),即踏入特殊教育領域學以致用。面對不同身心障礙別的孩子,她體認到個別差異化的教學與引導之重要,因而總是不斷地嘗試再嘗試,探索著如何在教學中因應著不同的狀況,激盪出師生當下最佳的互動學習成效。在言談中,筆者深信曉芸的前額葉必定十分發達,她娓娓道來經歷過的教學實況,讓人彷若親臨現場;某特定障礙類別的孩子出其不意且無故的攻擊,她忍著被緊咬不放的痛,也要引導在場的家長知曉孩子攻擊的動機為何。她一次又一次地提及「耐心」,無論是對課堂中的孩子或家長,或是與行政機關等公部門的深度聯繫和協同合作,或是擴展雅文基金會南區中心在彰化以南到屏東、台東的服務,創設嘉義服務據點,甚至促使雅文基金會在高雄市特教領域的教育評鑑工作佔有一席,在眾多特教類別中,對僅屬於小眾的聽損人士而言,雅文的貢獻豈僅公益服務而已,深入理解之後,更可以體會這些耕耘、這些成果在曉芸的積極作為下是何等的彌足珍貴!


(雅文工作所賦予的重要意義)

行動就是夢想的兌換券

行動即兌換  生命即表達

預先自我定位 做好準備 畢業即能就業

  有使命感就有市場性提早自我定位  預作準備 

    到雅文基金會之前,曉芸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一般稱之為「早療師」。

    早期,台灣並沒有特別為早療領域設置大學相關科系,學幼教出身的曉芸,大學時期在安親班打工的經驗裡,她細膩地發現群體中總是有一兩位小朋友能力明顯不足,這些孩子若非缺乏父母長期的關照,就是隔代教養,孩子不時會說「自己很笨」,數學考試時從來沒有及格過。在她看來,國小三四年級的數學,不至於困難到會如此令孩子感覺挫敗。當時她常犧牲下班休息時間,義務指導孩子數學並且親自送孩子回家;努力從來不會白費,孩子在這樣的指導之下,數學成績破天荒第一次及格,孩子內心固然喜悅,但身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曉芸當年內心很有感觸:「在一般幼教領域之外,還有很多早療的孩子需要幫助。」這促使她在大學畢業之前參加自美國引進的早療教育培訓課程。兩個月的培訓中,因為全程住在培訓機構的教養中心裡,耳濡目染,心領神會,深深體悟在國外已然成熟的早療教育,非常注重對家長的引導和帶領,能夠充分地使受培訓的人能夠帶領家長把教學技巧融入家庭生活當中。因這個體悟,年紀輕輕的曉芸,畢業後就決定在該基金會裡,承接早療教育相關工作。

學,然後知不足;用,然後求專精。

    早療教育接觸的對象,包含各種不同的身心障礙孩子,諸如自閉症、過動症和智能不足,甚至合併各種情緒障礙等的小朋友。在教育現場遇到的各種狀況不一而足,「應該專精於一個專項領域」這個聲音在曉芸內心不斷積累了四年,因緣際會,雅文基金會招聘聽覺口語老師。在職涯發展中,曉芸想「唱一首自己最想唱的歌」,「聽語老師」的招聘正好符應了自己累積四年的想望,加上雅文基金會提供完善的培訓過程,無論是授課要領、帶領家長技巧、聽覺訓練專業指導等,培訓機制完整妥善,並且充分提供在職專業進階成長,就因這個機緣,曉芸踏入了聽覺口語專業的領域,至今十二年未曾中斷。

    台灣現有科系中,並沒有對單一身心障礙別設置相關教育學位,而「雅文」突破此盲點,積極跟大專院校協同合作,針對聽覺障礙開立相關學程,實屬難得。怎麼說呢?因為聽覺障礙在特殊教育障礙類別中是屬於小眾中的小眾,要廣設相關科系、普及聽語教育學能,無疑是緣木求魚,難上加難。各大專院校也有學校本位自身的考量,但「雅文」著實令人敬佩,一步一步的在做扎根的工作,包括在中原大學、馬偕醫護相關科系開設有關聽語教育的學程。


    雖是小小眾,但雅文基金會南區中心卻能在曉芸的帶領下,走出一條貢獻卓著、既專業又溫馨如家的道路。


所有的發生都是最好的安排

    回想踏入社會最初四年,受到自閉症孩子無故的攻擊,所遭至的皮肉之痛和腦震盪之虞,看似負面事件,其背面更有著當時尚未能理解的正面意義。就曉芸個人而言,她有了轉換跑道的積極想法;就雅文基金會的同仁和家長孩子來說,無疑是日後一個新的契機即將成形。


    「當然,那並不至於令我想要逃離特教領域,因為特教是我熱愛的工作,只是促使我去思考如何能夠在這領域長久走下去?」曉芸說。

    無獨有偶,另一次是一名平常會有咬人行為的孩子,在上課中突然咬著曉芸的手臂不放,家長緊張著一直大叫「不可以!」試圖阻止,曉芸卻在被咬著的當下瞥到孩子一直笑,並開始興奮,這是一種想要引起注意的典型表現。

    這是珍貴的發現。

    再次上課,發覺到即將被咬時,曉芸馬上要求家長冷處理,忍著後續一直被咬著的痛,要他母親不需理會,持續咬人的孩子見到自己的行為並未引起大人的驚慌失措,事後曉芸也引導孩子這樣的行為不會引起注意,自此,孩子竟不再出現咬人的行為。

    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們,在教學現場所遇到的狀況不下百百種,在在都考驗著老師們的臨場反應和專業素養。曉芸在剛入職場的幾年內頻頻受傷,卻促成後來的機緣而轉換跑道,正所謂「所有的發生都是最好的安排」,不是嗎?


「雅文」獨樹一格的聽語教育培訓機制

初衷,是人生的北極星 引領我們堅定航向夢想


    縱使身邊的人屢勸曉芸考慮回到一般的幼教園地,但她心中仍堅持一份初衷:「在補習班裡對特殊孩子的陪伴與引導,所獲得的成就感和所激發的使命感,那份熱情始終熾熱。」一直以來,她喜歡帶特殊的孩子,喜歡幫助這些孩子的家長學會更多的技巧,她要讓家長更有信心帶好自己的孩子。


    當初在早療領域裡,一位服務16年的督導老師,語重心長對她說早療教育的師資出現斷層的問題,「資深的一直很資深,年輕一輩的多逃兵」畢竟在這個特殊領域裡,程度嚴重的孩子就是十分嚴重,教導上有其嚴酷的挑戰度;加上台灣一直倡導融合教育,對家長的心態來說,接受孩子融入普通班級的安排相對簡單,因此,特殊教育的職涯發展之路就相對狹窄。

    督導老師盼望曉芸不要離開特教領域,是因為她看到曉芸具備特教領域非常需要的毅力與耐心的特質,其冷靜面對自閉症或過動症的孩子、智能不足或不同情緒障礙的孩子,她都能不斷思索著自己到底應該還要長進什麼?

當然,正因為這樣的思路,促使曉芸決定要走專一的領域,想把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發揮到最好。

    每個人都是一葉扁舟,在一生的航程中,風雨雲霧、飛鳥游魚、浪起浪落和無數相遇的它舟,無不影響著舟船前進的方向,如何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力道,掌穩自己手中的舵,成功地抵達原初最想到的彼岸,看到最想看的風景,只有自己最清楚,這一路航程中能給自己的定海神針是心中那顆最明亮的北極星-初衷。



堅定心念,一門深入


    曉芸在特教領域內換了跑道,與「雅文」結下了至今不解的緣分。

    雅文基金會在召募人才與培訓制度上著重於兩方面:

    一是招募相關科系學識背景的老師,包含社工系、護理系、心理治療系等,以因應從事聽覺口語教育工作快速的跨領域學習與應用。

    二是在基金會內部給予完整的整合性培訓制度,使聽能發展與聽障教育達到縱向和橫向資訊完整的結合與運用。

    職此之故,才能讓曉芸和聽覺口語訓練師們有足夠的能力去服務更多的聽損家庭

    第二點實屬不易。

    「我在雅文基金會學了很多!」曉芸不諱言地說

    在台灣,因為有太多不同的障礙類別,各障礙類別的人數基底又不夠龐大,不僅在大專院校難以成立針對性的科系培育相應的師資,更無從引進像「雅文」這樣成熟的聽覺口語訓練課程,讓應聘者或受訓者能夠接受到非常完善的培訓過程。


    已故戲劇大師李國修說過:「人,一輩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夠了!」

    每個人天生就帶著一種使命,就像雅文基金會的創辦人倪安寧女士,如果不是因為她推己及人,愛屋及烏,把對自己的孩子--雅文的愛,推而擴及到全台的聽損孩子,就沒有今天的雅文文教基金會,就沒有那麼多聽覺受損的孩子能夠因此與別人溝通無礙。走筆至此,筆者內心湧出一股深刻強烈的暖流,世間的美好正是因著這一群天使般的人,在各地默默的為那份天生的使命努力耕耘、不斷付出,讓雅文教育基金會的老師能有足夠的訓練的機會和能力知識,面對與引導各種不同背景的家庭。

「一樣米養百樣人」不同的聽損家庭,就有各種不同的教養狀況開展著,很多事情並非能夠預先得知。曉芸在「雅文」獲得非常多的歷練機會,歷練過程無疑是有其艱辛與糾結的,但實質上卻帶給曉芸方方面面能力上的揚升。

沒有一個聽損家庭是相似的,每一個聽損家庭都是特別的,「看似是老師教會他人什麼。」但曉芸認為其實是爸爸媽媽們教會了「雅文」的老師們。

    「雅文」的核心理念是教會聽損家庭的家長。

    曉芸說:「與其說我們在教家長,不如說「家長和孩子也在教會我們。」有些比較溫柔的家長需要老師們的提點與激勵,讓她們在溫柔的背後可以有更堅定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潛能,能在家庭裡發揮實質的作用;有些家長比較急躁或強勢,老師們可能就要拖他一下,提醒慢一點,先觀察到哪些,再給孩子一些空間,讓孩子有機會自己探索學習。從不同的學生和家長身上,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反應,根據這些不同的反應,老師們要提供各種合適的策略和技巧,促使家長能夠妥善的運用這些方式去照顧自己的小孩,由此共同引導孩子成長。這種雙向式的引導教學,是一種雙贏的思維。

    從初進「雅文」,到具備相當的工作經驗,曉芸直到自己也當了母親之後,整個豐沛的學習成長經歷,讓她體悟到是來自於和家長及聽損兒之間的互相學習。看到不少「曾經的我」與家長和孩子共同經歷一些事,教會了曉芸在當父母親的時候,該留意哪些事情。每個人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學習怎麼當父母。曉芸說:「我是先學會怎麼跟身為父母的人相處,在工作上有機會能夠更多了解父母親內心要面臨的脆弱或無知或是應有的堅強。」在服務了許多聽損家庭之後,曉芸了解到無論是爸爸或媽媽,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有很堅強的意念要教會自己的孩子說話,但也都同樣認為:「孩子聽不到聲音,怎麼學會說話呢?」

    這種認知的確就像一層面紗般,蓋住了人們的識見。

    聽語教育是教育界裡的微量元素,持續在台灣各個角落發光發熱,讓近5000個聽損家庭中有了牙牙學語的童音,讓聽損的孩子可以聽到爸媽說的「我愛你!」。雅文基金會和基金會裡的老師,是如何能夠持續這種幽微卻又巨大的光華與熱力呢?


信念 是促使生命翻轉的觸媒劑

耐心 是看到奇蹟出現的

基金會創辦人倪安寧女士就是最佳答案。

「哲人雖遠矣,典型在夙昔」在倪女士身上散發出的使命感,未曾隨著她的離世而消失,反倒是隨著一批批像曉芸這樣優質又專注的老師加入而更為彰顯。

倪安寧許了一個願望:

「20年後台灣沒有不會說話的聽損兒!」在曉芸陪著聽損家庭走了十多年的過程中,這句話就是一個使命和信念,讓她所陪伴的聽損兒和家長也能看見這個核心信念。初接觸聽語訓練的聽損家庭,對於未來都會懷疑:「老師,你確定可以嗎?」這是家長常有的不安。在做聽能訓練的時候,當聽損孩子對聲音做出反應時,有些家長會因為害怕而不敢置信,會認為是老師自己的主觀意識,而非孩子果真聽到聲音。從孩子的眼神或受到聲音驚嚇的反應、或突然中止持續性的動作,這些動作自然反映出孩子對聲音的察覺,家長不敢相信這個事實,是源自於他們的信念尚未轉到「孩子可以聽到(或感受到)聲音的存在」這個頻道上。先選擇不相信,才能讓家長覺得比較安全、避免失望。

    讓聽損兒感受聲音的存在最好的良方就是陪伴和給予足夠的時間,聽語老師充分支持家長,帶著家長進行完善的練習,願意花足夠的時間陪孩子一次又一次練習,不僅因為並非單一的時間就可以造就聽到聲音的反應,二且在一開始,孩子的聽覺是被動的,陪伴的家長必須要不斷地提供給孩子聽覺上的刺激,不斷地說給孩子聽,即便家長不斷地懷疑「這樣說有用嗎?」

    擔任12年聽覺口語老師的過程中,「再給孩子一點時間!」「我們再多說一點」,曉芸總是這樣不斷地鼓舞對於那些自認為不愛講話或自覺疲累的家長。她認為家長必須要認清:沒有哪個孩子的聽力圖是與別的小孩一樣的。不同的孩子要花的時間跟重點就會有所不同,有的孩子對於認真輸入了三個月的聲音,就會有明顯的反應,甚至開始模仿;有的孩子就是必須要花到一年多的時間。「雅文」一位實際案例—耳蝸不全的孩子,因為各種條件不俱足,專業醫師並不建議植入人工電子耳,認為植入後不見得會有效察覺聲音,即使戴上一般助聽器亦然。家長在沒有任何對策下也只能「死馬當活馬醫」。植入電子設備需要三到六個月的觀察期,孩子在天生的構造上又比別的孩子異常,曉芸和家長認認真真地陪伴孩子足足訓練了半年,上課中透過敲鑼打鼓等用盡各種方式,孩子真的沒有任何反應。

不過,曉芸在心裡一直堅持:「再給孩子多一點時間!」

(筆者暗忖:「這是何等的耐性啊!」)

「再試個半年!」苦口婆心的曉芸取得家長的共識,「雅文」還沒有放棄孩子,希望家長不要先放棄,畢竟後來決定且也已為孩子選擇植入電子耳,堅定地希望彼此再付出多一些些時間。就這樣讓孩子多聽了幾個月的聲音,給予孩子更多聲音的刺激和累積,整整快一年,孩子的確對聲音沒有什麼反應,曉芸回想著:「我預告了家長可能要選擇學習手語,以及做其他的媒合轉介服務,畢竟不能錯過孩子溝通學習的黃金期。」

這是一種停損的概念。避免不必要的堅持而剝奪了孩子由其他管道學習的權益。

將近一年的努力就在快要喊停的時候,有一天,那孩子突然指著耳朵,這個動作特別有意義,因爲在課程中,曉芸不斷地教導孩子「聽到聲音要指著耳朵」。有一次,她故意將東西掉落地板,孩子那天指著耳朵的舉動是那麼的突然,致使家長懷疑那只是一個巧合。經過之後不斷地嘗試去發出一些聲音,孩子每一次的反應都是正確的,而且不管是聲音大或小,他都能很明確的指著耳朵,進一步慢慢地能夠辨識聲音,縱使學習步調比別人慢很多,但也因為有那一年的刺激,有那一年耐心的等待,孩子學會聽聲音、辨別聲音,然後慢慢學到語言的理解和應用。




對父母來說,孩子聽到聲音了,那彷彿來自遙遠蒼芎一閃而逝的流星,孩子發出相應的聲音了,那更像是天際傳來迅即隱失的雁鳴,唯有持續不墜的陪伴再陪伴、引導再引導,孩子最終就能像小宇翔一樣開口說出能夠溝通的話語。果實從來就不屬於一曝十寒的人,找對方法,然後耕耘不斷而已。

每一個孩子對曉芸來說都是很珍貴的學習模樣,無論是工作或生活,「雅文」的孩子都帶給她很不一樣的學習和成長,即便也有些家庭表明實在沒有辦法教導孩子,但是不同的家庭,愛孩子的心卻都一樣,陪伴時間如果過少,確實會使孩子受到的學習刺激明顯不足,家長必須把握生活中零碎的時間,見縫插針,透過實質的陪伴、提醒,累積足夠的練習時間,最終,每個聽損家庭都能夠走向他們所期許的成果。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最佳的教具

在東方尊師重道的教育思維裡,很多家長會認為教育是老師的專業,不但覺得自己無法勝任教導孩子的工作,而且執念於教學的專業是無法由家長取代的,但就成果論來看,陪在孩子身邊最多時間、最熟悉孩子的脾性,學習成果的良窳最緊密相關的就是家長,所以造就最大學習成果的捷徑就是家長如影隨形的教導;「雅文」師教導的時間不但短暫而且是有限的,曉芸強調「給人一條魚,不如教人釣魚!」家長要擔任教學者,心中不免有壓力,深怕無法勝任,當然不諱言也有聽損家庭因為這樣的心理障礙而放棄讓孩子繼續接受聽語教育,這是令人相當扼腕嘆息的。不難理解家長寧願別人幫他們教,依賴學校教育,依賴公部門或社會公益團體有限的支援系統,但畢竟不是長遠之計,家長其實可以自己把孩子教得很好,在服務的過程中,「雅文」也常常帶給家長這樣的觀點:跳脫「我只負責帶孩子去上課就好」這樣的思維,明白家長自身才是要上課的人,孩子只是上課中練習的媒材,在家中陪伴孩子最長時間的家長就是孩子主要的教學者,而且家長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也是聽損兒最佳的教具,「雅文」的老師是教會家長釣魚技巧的教練,而非孩子的直接教學者。明白了這點,在家長帶孩子第一次踏入「雅文」的那一刻起,孩子就會是下一個講話清晰的「小宇翔」。



教學與行政  

在教學上,曉芸除了擔任聽覺口語訓練的教學課程,針對雅文的聽損家庭,也會不定期的辦理親職講座,傳達基金會的信念與家長必要的心態。在條件符合的縣市戮力宣導與有關雅文的聽語療癒資源,了解何謂聽覺口語法。像是在嘉義甫成立晨光發展中心,這讓嘉義地區諸多偏鄉的家長在必須工作、沒有時間帶孩子的迫切需求下,有了聽覺口語上課的據點和時間,並接受定點的訓練及服務。

宣導的工作主要是讓家長了解基金會服務的對象、內容和方式,家長先明白了基金會的服務內容,再了解自己所要擔任的角色,進而接受自己應該要做的事情有哪些。

另外,校園融合教育和友善的互動,一直以來也是「雅文」在學校單位會進行的宣導內容。曉芸表示,一般的老師和學生可藉宣導機會多了解聽損兒童的特質,學習簡單的溝通方式,培養同理心,讓聽損的孩童擁有友善的雙向互動。雖然每個學校的背景不同,但教學專業之外的行政動能,也是曉芸卓越能力的另一個呈現,曉芸說:一開始我只是發揮所學,學以致用,擔任聽覺口語老師時,只對所服務的聽損家庭負責就好,做好聽損家庭的指導,追蹤他們學習的成效。但晉到管理層面之後,多了管理責任,包含每堂課聽覺老師的授課有沒有落實在指導上等等,。一個人能夠做的聽損家庭服務是有限的,但透過對「雅文」的教學團隊提供更紮實的服務,就可以幫我服務更多的人,擴大了我的影響力。對我個人的成長來看,原本從我自己個人的「點」,擴及到服務教學團隊的「線」,進而影響更多的聽損家庭、包括家長和孩子更大的「面」,帶領老師和我有一樣的熱誠跟使命感,精準的追蹤輔導老師們的教學技巧,我就可以間接服務更多的聽損家庭。

就是這樣的自我要求--帶領團隊具備相同的使命感,讓「完整的陪伴、提供良好的聽語學習觀念」深深植入教學團隊的理念中。曉芸認為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唯有集結「雅文」的教學團隊力量,才能讓聽語教育可以做得更好,造福更多的聽損孩子。


唯有不時地檢視  點線面的串連才擴散漣漪

  從教學者的到行政管理的 到擔任公部門特教諮詢委員的

職涯中的每個階段的角色都在歷練著個人下一階段的實力,有時,人必須蹲著,之後才能躍起,摘取到高處的果實。人在成為佼佼者之前,多的是必須蹲好馬步練好基本功的時候。這時,我們只要專心打下這個「點」的基礎,

不一樣的角色會在成熟的時機,將當初努力的點串成,一樣,在游線編織成。曉芸在中心以擔任管理和督導的角色為原則,在對外時,尤其是針對公部門,就進入公關的角色,讓公部門及其他相關單位能夠認識「雅文」,以及「雅文」在業務的執行上可以對公部門多做些什麼。在參加會議的場合,遇到適當的時機,曉芸就提出相關特教的孩子各種權益的倡議,無論是在教育的現場遇到的實際難題,包含輔具使用的迷思、或是公部門高層人士未能領會的實質面向,曉芸就會代表「雅文」出各種必要的倡議。

這些大大小小的迷思不一而足,都必須要透過適當的時機給予解碼的機會,

對內要做教學及行政上的服務,對外要做聯絡溝通協調等事宜或宣導性的工作,在在都需要花時間去澄清跟溝通。工作上帶來的考驗一一都化作曉芸人生智慧的花果,工作不只是工作,其中帶來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成了當初所秉持的使命感最棒的獎賞。

 

十年磨一劍,曉芸主任在雅文聽語教育這個園地裡足足歷練了12年,舉凡過動兒、自閉症孩子、情緒障礙兒童及所有我們認知中的殘障類別,她在其中經歷了探索、學習與成長,集冷靜、洞察、果斷、專心致志等特質於一身,將各特教領域學習的眾多路徑逐一收束,直至聽覺口語訓練這一專門領域。這12年期間,除了不斷塑造她個人學習經歷的高峰經驗之外,更一路牽成了有幸與她一起學習與成長的不同障礙別的孩子們,甚至與她共事的團隊夥伴們。

這12年說明了「長期主義」是曉芸主任邁向「超越自己」、成為該領域中的佼佼者最主要的元素。

長期耕耘、不輕言放棄、不為自己找任何放棄的理由與藉口,即便三年、五年、十年,一步一步的專注於腳踏之處,樂觀且耐性十足的去做,最終都能夠把自己的劍磨尖磨利,然後用這一把劍,在職場上化干戈為玉帛,做自己的貴人,也做他人生命中的貴人,如此完成初衷所打造的夢想,絕非奢望,並終究獲得內心深層的成就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rn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